欢迎访问,离婚律师网!

24小时咨询热线:

139-8219-5329 139-8061-6860

您现在的位置是:离婚律师网>子女抚养 > 隔代抚养 > 正文

从案例浅析隔代抚养

来源:离婚律师网   作者:未知  时间:2016-10-20   点击数:3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一、案例

案例一(选自成都离婚律师网):“哎哟!你慢点跑!慢点跑……”放学后,76岁的陈奶奶一手提着孙子超超(化名)的书包,一手拿着孙子吃到一半的零食,紧跟在孩子身后,喊着“当心!当心!”。陈奶奶捏了把汗,告诉记者:孩子读小学二年级,每天接孩子放学,她都提心吊胆。孩子调皮,一路上边跑边玩,她哪里追得上?一坐上公交车,超超就“抢”到一个座位并和同学兴高采烈地聊起了天,接送孩子的几位老人则背着书包站在一旁,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。陈奶奶说,儿子儿媳虽都在本地,但工作很忙,只有周末回来陪孩子吃顿饭。孙子就住在她那里,平时想买什么、玩什么,她基本都会满足,使得孩子养成了骄横、任性的不良性格。“现在,孙子想买什么,如果不满足,他就赖着不走;儿子儿媳来看孩子,他还会时常顶嘴。”隔代抚养教出了“得瑟小孩”,让年轻夫妻苦恼不已。32岁的周女士,自己经营企业,年薪近百万,事业有成,唯一令她烦心的就是5岁的儿子。“管不住了!管不住了!”周女士说,自己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,为拼事业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,直到上幼儿园才接回身边。正想腾出精力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多加监管时,没想到却引来“家庭矛盾”。周女士只要对儿子稍有批评,儿子马上顶嘴,还跑去外公、外婆家,闹得不可收场。“孩子这么小,就如此叛逆,以后可怎么管?”周女士十分苦恼。

案例二(选自婚姻律师网):三年级学生妞妞(化名)是个典型的隔代抚养孩子。由于孩子父母离异,妞妞跟着母亲生活,但绮绮(化名)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,长则几个月,短则几星期,所以妞妞从小跟着外公、外婆生活。绮绮告诉记者,老人年纪大了,行动不方便,总是“窝”在家里,也不带她出去玩,所以她从小性格内向,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,同时由于缺乏运动,现在成了“小胖妹”,体育成绩经常不及格。“平时,外公、外婆总是和我说些他们那年代的事情,我觉得很陌生。对新鲜的事情,他们一概不知。”妞妞说,如果学习中有什么问题,外公、外婆也无法帮忙解决。

二、评析

孩子的性格形成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,受家中长辈日常语言、行为的影响颇深。记者观察发现,相比由年轻夫妻直接抚养的孩子,隔代抚养的孩子往往呈现出性格内向,缺乏自信心,交流能力较弱等特点。

隔代抚养有利有弊,但如果处理不当,产生弊端,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深远。从心理角度来说,65岁以上的老人处于人生第八个阶段,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自我整合。对比工作繁忙的年轻父母,他们有充裕的时间,和孩子一起生活,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。一方面,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,特别喜欢和孩子玩,容易与孙辈建立融洽的感情;另一方面,隔代抚养也能缓解老人的孤寂,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,对老人保持健康心态大有裨益。

对孩子来说,儿童时期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长大后个性的形成,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孩童往往存在依恋心理,他们与抚养者之间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感情联结,隔代抚养能使孩子长大后仍然与祖辈保持亲密联系,家庭观念强。如今,“隔代亲”也让部分老人对孙辈非常溺爱,在教育方式上多采取娇惯、包办替代,甚至偏袒、姑息和纵容,容易让孩子养成种种坏习惯。在父母管教孩子时,祖辈往往喜欢为孩子“出头”。相比父母,祖辈更容易无原则迁就,容易造成孩子任性、懒惰、以自我为中心、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等不良性格。另外,祖辈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前,思想观念、思维模式都比较陈旧,尤其在新知识的接受和高科技能力的发挥方面都跟不上信息时代,容易造成沟通障碍,导致孩子孤独、自卑的心理。隔代抚养中会融入教育,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,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。我市高级教师黄加平说,孩子能不能教育好,与是否“隔代”没有必然关系,但和教育方法一定有关。老人不一定在带孩子方面比年轻人好,但也不一定比年轻人差,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科学和健康,要做到“严”与“慈”的有机结合。

 

分享到: